互聯網問題之分享者的窘境
摘要:分享者們在互聯網上扮演著導師、碼農等多種角色,不分性別、年齡、學歷,“吃自己的塹,讓別人長智”。但分享者們分享的越多,面臨的窘境就越多:想連續“造血”但“缺精”、無止境的索取、無力的競爭、價值失衡……
由大量分享者組成的平臺,像維基百科、百度知道、360百科、搜狗問問等,讓人享受到了分享者們提供的福利,分享者們在互聯網上扮演著導師、搬運工、碼農等多種角色,他們不分性別、年齡、學歷,“吃自己的塹,讓別人長智”,不過,分享的越多,分享者們面臨的窘境就越多。
想連續“造血”,不過“缺精”呢!
微信上經常流傳著“潘停經”、“李停經”等的傳說,當用戶因為分享者們某次分享的內容打算長期關注他們,希望能長期受到“庇蔭”的時候,分享者們倒是期望能同其他人所希冀的那樣。奈何,分享者們的精力總是有限的,長期分享高質量且對用戶有效的信息,需要分享者們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。
或許分享者們可以短期或不定期的分享內容,但是長期連續性的分享卻是沒有精力的,或是由于工作太過繁忙等其他原因,當這些可能出現的“意外”發生時,連續“造血”的偉大夢醒就出現了斷層。
等待者們向來是不好伺候的,他們等待著分享者們分享的內容,回饋、感恩這些詞在他們身上是見不到丁點兒的,所以當分享者們一旦“停經”,汲取者們便會迅速離開,繼續尋找下一個分享者的內容,絲毫不做停留。我想,這些人大抵都是冷血的。
無止境的索取
欲望在線下會受到各種環境的抑制,但在互聯網上卻是不同的,用戶們對欲望的索取是無止境的,當用戶第一次向分享者免費“索取”時,就意味著他們會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無止境的向分享者們索取,這個在技術流上較為常見,比如SEO、html5、軟件開發等。
初學者們總會等待著“專家”、“高手”們分享的內容,再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,但是,他們只會免費的向分享者們索取,一旦收費,就意味著分享者們“逼格高”,不愿意分享,讓分享者們自己覺得有“拒人于千里之外”的感覺。
還有一個問題是,當分享者們一旦沒有及時或者沒有分享給饗食者們內容的時候,分享者們或會遭到無止境的謾罵,低俗、粗造不堪的字眼會從這些汲取者身上冒出來,分享的是價值,收獲的是心寒。Zac、盧松松、夫唯等,相信這些經歷你們不少吧。
無力的競爭
分享者之間也會有競爭么?當然會!跌跌撞撞的自媒體之間都有爭的你死我活的現象,所以分享者們也會面臨這種狀況。對所分享內容的價值有著不同的理解,不同的方法,都會讓分享者們出現競爭。
維基百科、百度百科上出現的數次分享者之間的內容斗爭,就是很好的例證。為何說是無力的競爭呢?舉一個例子,明明橘子是黃色的,但是有些分享者卻把橘子說成是黑色的,而你還無從對這種內容進行更改,平臺放對于內容的是非黑白是無法辯駁的,所以即使分享者自己去抗爭,也做不到。
失衡的價值
當分享者的內容是免費的時候,他們很樂意分享,但是當內容一旦被別人利用形成價值的時候,分享者迷惑了,明明東西是“我”的,到頭來卻是別人在賺錢,這太不公平,分享究竟該不該繼續呢?
很糾結的一種狀態,明明是自己的價值,到頭來卻被別人“賺到了大頭”,甚至還會被平臺方認作是侵權內容。而分享者自己卻認為這是開放的,應該給所有互聯網用戶免費使用,不公平。
當面臨這種價值沖擊的時候,分享者們很難做出抉擇,究竟是一如既往的分享,還是應該摻雜利益,摻雜情緒在里面,不讓自己的價值被沖淡,這是一道選擇題。
“分離”的群體
很多人去了又回,來了又走,分享者群體之間這種狀況倒是很常見。最痛心的一種狀況是諸如拉里·桑格爾這種從原有的分享者團體出走,重新創立一個新的與原產品類似的產品。
分享者之間很容易形成群體,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或者價值觀,很容易的走到一起,但是這些都是暫時的,因為在互聯網上,分享者們的群體更多的是以“分離”的狀態存在,沒有絕對緊密的聯系,所以離開是很容易的事。
群體的價值是巨大的,但又是難以維系的,有人想過分享學車的經驗,就有人想通過聚焦的眾多分享者們在論壇、貼吧的數量來做廣告賺錢,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在群體當中,原有的群體,就很容易被直接分割,最終出現分崩離析。
不得不說互聯網的內容能夠到達YB、BB甚至NB、DB級別,是因為有了眾多分享者的存在,但是分享者面臨的窘境卻愈見乍現,又有誰會喜歡分享內容,卻反過來被人罵呢?亦或是又有誰希望長期免費當別人的勞動力呢?信息是越來越多,但是優質的、有價值的,卻越來越彌足珍貴,一是難找,二是優質的分享者數量在減少,這是悲哀。
KK在央視紀錄片《互聯網時代》里提到:“我并不認為互聯網是什么萬靈藥或烏托邦,互聯網會導致更多前所未有的問題,下個世紀互聯網還會導致更多新問題。”
分享者的窘境,就是當前的問題之一。